Home 心理學 擇偶條件與市場機制

擇偶條件與市場機制

by admin
依照「自由市場」的概念,我們可以假設人類社會之中有一個「擇偶市場」,這個市場代表了整個人類社會對於「擇偶」的型態、文化;這個市場隨著時空背景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兩千年前的擇偶市場與現代的擇偶市場型態不同,而近百年來由於資本主義主導人類社會的關係,整個擇偶市場也與以往有了很大的轉變。接下來,我將依照自己的理解,用這個模型來描述一下現今的擇偶狀態。
?擇偶條件-硬性條件、軟性條件
在過去,大多數的國家中都有著階級制度,各階級之前的擇偶市場是不連通的,例如貴族只會跟貴族結婚,不會與平民、奴隸通婚。然而到了現代,雖然絕大多數國家已經沒有「明顯」的階級制度,不過它還是以「潛規則」的方式在運行著。就像過去一樣,這個檯面下的階級制度,依然影響著現今社會的擇偶市場。
在擇偶市場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擇偶條件」評比。我以「配對階段」來探討條件的部分,而並非後續對於親密關係的「經營階段」,將擇偶條件分成兩個區塊:「硬性條件」與「軟性條件」。下面我將介紹兩者的差別。
?硬性條件
屬於「可量化」的條件,如身家背景、經濟條件、社會地位、外貌體態、教育程度、健康程度等,是可由所有社會人用客觀角度「量化」評比的條件。硬條件的評量方式取決於人們的傾向,例如比起經濟條件差的,我們都傾向於選擇經濟條件好的;比起外貌難看的,我們都傾向於長得好看的,這些條件越是我們「傾向」的,硬條件的分數就越高,屬於一個等級量表。
?軟性條件
大多數條件與「愛情商數」有關——意旨了解愛本質的程度和正確地接受和表達愛的能力。屬於「可操控性」、「認知層面」以及部分的「技術層面」。較明顯的軟性條件如社交能力、溝通能力、氣質、品味、談吐等,這些屬於多數人都能理解的通識部分。至於其他較不明顯的軟性條件,這部份就比較少人知道了。只有在「你知道或是自己也擁有這個條件/技能」的情況下,才會有可評量的概念。(沒有該技能的人就也沒有評量的意識。)例如非語言交際能力、擇偶市場(情場)經驗、異性友人數量、性吸引力技巧操作、形象營造、關係經營等。
舉一個常見的例子:不少社會地位高且社交技巧強的人,光憑與異性共進一頓飯的「餐桌時間」,就算對方沒說出口,也可以靠各種細節評估出該對象的生活階層、教育程度、文化素養大概落在哪個水平;而對於軟條件不到水平的人來說,一頓飯就只是一段與對方聊幹話的用餐時間。
?關如軟性條件
軟性條件有一個特性:若只有單一方在操作這部分,很容易就會變成單方面的「強力吸引」。舉例:一個異性友人很多、交往經驗也豐富的男性,遇到讀護校剛畢業,鮮少接觸男性的女性,這種配對就很容易被男方用上述的某些軟條件技巧操作來達到強力吸引。這種操作就像是一種工具,端看使用者的意圖以及如何使用;就如同菜刀可以拿來做出美味料理給人吃,也會被拿來傷害人。若是掌握這些條件的人,目的是想藉以謀取利益或滿足慾望,那就會演變成在擇偶市場中的「狩獵行為」,如男性騙炮、女性詐財,那些我們常聽人罵的「渣男」、「噁心台女」,其背後就是利用軟條件的程度差距來圖謀不軌所產生的結果。
最近潘瑋柏結婚的新聞,有消息指出女方是從「天王嫂訓練營」接受PUA的相關訓練,以此「技術」勾引成功的,該消息對於事件的分析也很完整。在這個案例中,女方就是使用與對方在軟性條件的「認知落差」,吸引配對成功。至於該女方真正的意圖呢?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當然,這些較不明顯的軟性條件,對於「正常意圖」的擇偶人來說也是一種有效的篩選工具。例如一個軟硬條件都很強的男性,在與某女性對象第一次約會時,可能就會趁飯後付錢時測試女方的反應,藉以評估女方的三觀以及社交應對技巧;而對於同樣等級的女性來說也是一樣,藉由男方付錢的方式來測試他的三觀、意圖與能力;這種行為我們稱之為「廢物測試」。(廢物測試的詳細內容,可以參考我在另一篇的單獨介紹,這篇就不作解說。)關於這種篩選、測試的方法有很多,而那些軟條件強且持著正常擇偶意圖的人,就是利用這些方法去排除掉條件低、不合適的對象。這裡也就帶出了我們下一段的重點。
?門當戶對
在擇偶市場中,「門當戶對」的概念很強,人們都傾向於選擇與自己條件差不多的人當作擇偶對象。(這裡指的是硬條件與軟條件兩者各別皆相近,而不是兩者相加後的總分相等。例如分數比70/30的人不會與30/70的人配對。)
硬條件基本上就是檯面上的「階級複製」,這個很好理解。空姐不會選擇工地工人;律師不會選擇檳榔西施。(純粹客觀事實陳述,沒有任何道德評判的立場。)
軟條件的部分,就比較是「認知」上的篩選。舉例來說,一個情感教育完整且心智健全的人,在擇偶市場中不會選擇一個有「焦慮依戀型人格」的人當作對象,這只會讓他覺得像是在照顧一個需要爸媽的孩子。另一個例子,「用餐時間」的廢物測試操作也是一樣,男方在付錢時特別跟女方算錢算到個位數,就很容易被硬條件較好的女性直接排除選項。
偶爾會出現雙方硬條件落差很大的情況,這種配對通常是軟條件能力較高的一方「另有意圖」,他們通常藉由軟條件的技巧操作來「越級打怪」,以達成「獲取利益」的意圖,例如上面提到的新聞PUA分析,或者是渣男騙砲。
另一種情況則是雙方軟條件差不多,但是硬條件差距很大,這種情況就有可能是屬於Sugar Daddy,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包養」、「乾爹」。這個在現代網路自媒體發達、網美盛產的時代特別盛行。你常在FB、IG看到那些一天到晚出國拍網美照、背名牌包,把自己經營的光鮮亮麗的網紅,其中一部分的人,他們背後都有一個硬條件高到你難以置信的的金主。
在正規的情況下,如果我們都是抱持著「正當意圖」的心態去擇偶的話,其實是不會有這種條件差距的配對出現的。換句話說,這些條件差距的配對,在我們現今社會中都是屬於「非主流」形式的親密關係,(也許其實是主流?)而這也說明了現今社會對於親密關係的多元性。(某些人認為這是屬於利益關係而非親密關係。)
?關於「外貌」
這裡特別提一下「外貌」的部分。在我們人類原始的生物性中,挑選外貌的行為是我們在挑選優良的繁衍基因的人類本能,所以外貌屬於硬條件是沒有問題的。然而在現代科技發達的情況下,它的性質就有一些特殊了。人們開始會藉由「整形」來提升自己的外貌條件,去改變自己的擇偶市場;對於這個轉變結果,我傾向於把它歸類在軟條件的部分。我們原先挑選的是繁衍基因(由外貌顯現),透過整形改變基因的表象(外貌),很明顯是一種操作行為,所以我認為藉由整形提升的外貌分數是歸類在軟條件的範圍。上面提到的兩種配對,不少就是藉由整形所產生的。
?哪一種條件更重要?
那麼現在的問題是,在擇偶市場中,究竟是硬條件重要,還是軟條件重要呢?在人們門當戶對的傾向下,我認為兩者差不多。我以前有一個同學,他在升學考試的時候運氣特別好,考了比平常高超過5個PR的成績出來,也就選了間超出自己實力的學校。在我們剛入學不久後辦了第一次同學會時,得知他因為成績落差而在學校過得很不開心。後來又過了幾年,他走向了一個極其悲慘的結果,算得上是人生可以得到的最悲慘選項之一。
我同學的故事,說明了越級打怪後可能會帶來不幸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自身條件的「自我認知」就特別重要了。我們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正在「越級打怪」,仰賴的就是對於自身條件的理解與認知。另一方面,如果對於自身條件沒有足夠的理解,當你在作出不符合自己條件的「篩選行為」時,就會顯得特別滑稽。
例如一個長的不好看、穿著沒品味、講話也沒什麼內涵的女性,在「餐桌時間」後的付款階段,若只是坐在座位上等待男方付款,那就很容易被冠上「噁心台女」的稱號。相對的,一個長得不帥、講話空洞無聊、毫無魅力的男性,若在付款階段時還去向女方索取一半費用,並且算到個位數的零錢,也很容易被冠上「魯蛇台男」的稱號,不只要被黑單,還會被到處宣傳你的負評。這一系列在擇偶市場中令對方不滿的結果,很大部分的原因就是由於這些人做出了與自己條件不相匹配的行為。
立場反過來,如果你是個極其有魅力有才華又多金的富二代男性,就算約會時處處與女方AA,身邊還是會有約不完的女性,每個都還是覺得你好帥好尊重女性,好有平權意識。你如果是個童顏巨乳、翹臀長腿、高學歷的女性,那麼即使你跟男人約會時從不掏錢,你的LINE還是隨時保持著99+來自男人的約會邀請訊息,而你總是懶得點開來看。
?在市場中取得滿意的結果
若要想在擇偶市場中取得令自己滿意的結果——
首先,你得先清楚自己的條件大概落在哪個水平,以及自己的市場大概有哪些對象;
第二,你必須做出與自己條件相匹配的行為;
第三,除非你有特殊意圖,否則不要越級打怪。
當然,若你不滿意現狀,你也可以為了取得更好的結果,選擇努力提升自己的軟硬條件。例如努力賺更多錢、取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健身改善體態、讀更多書、重視穿著打扮、訓練說話的口條與氣質、多接觸不同的交際圈等等,經由這一系列能夠幫助你改變原有的條件水平的行為,你便能夠在擇偶市場中更加得心應手,選擇也更多。
擇偶市場是浮動的,沒有人能夠永遠維持自身的條件,更精確地說,擇偶市場就像是一個高處往低處的緩慢河流,只要你對於自身條件採取「不動」的狀態,那麼你就會隨著河流被向下沖刷。永遠都有那些想要拼命往上游爬的人存在,不動的人,最後便只能在下游地帶選擇一樣被沖刷下來的殘羹剩飯,隨便找個對象,認賠退出市場。
?黃金法則
在擇偶市場中,你選擇的對象與你有100%的絕對關係。要想得到你想要的結果,你就得讓自己配得上它。鍋蓋理論是擇偶市場中永遠的黃金法則。
摩C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