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心理學 死者為大,不清楚狀況該不該評論?看似理性中立的逃避型空泛論點

死者為大,不清楚狀況該不該評論?看似理性中立的逃避型空泛論點

by admin

媽媽帶著兩個小孩自殺的案件,這幾天討論的很是激烈。稍微看了一下討論的風向,大多數人都是站在「尊重死者、死者為大」或是「不清楚他們家情況所以不該評論」的立場。但這個看似理性且中立的論點,真的成立嗎?我想用一種能真正幫助道德思辨的方式,來跟大家探討一下這次的議題。

這裡先舉個例子:

「A欠B五十元,B心生不滿,直接拿刀把A殺了。」
對於這個事件,大多數的人都會覺得B的道德觀有問題,是該檢討的對象。

再來把內容條件稍微轉換一下
「A強姦了B的妻子與女兒,B憤怒不已,拿刀把A殺了。」
換到這個事件,多數人的想法便因為由同理心所產生的憤慨感,轉而支持B;覺得這個殺人理由以一個「丈夫、爸爸」身分來說,合情合理。

以上兩個案件,同樣的結果,卻因動機不同而有不同的道德評論。也就是說,我們在評論一個事件的時候,往往會參考事件背後的「因」,去做出以自身道德觀為參考基準的道德評論。不過,這個作法就必定會延伸出後續的問題,我們後面再來討論。接下來我們先來代入本次的案件。

在這次案件的討論中,多數人認為「不清楚他們家情況所以不該評論」的這個論點,其背後的涵義便是上述舉例的「必須了解成因才能下評斷」。那麼就又延伸出了後續的問題:在什麼情況下,帶著小孩自殺是可以被接受的合理行為?

從留言的風向可以看出,多數人認為「在某些條件理由下,帶著小孩自殺是合理的」,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無關了不了解當事人的情況,帶小孩自殺就是道德淪喪的行為」。這個道德議題是本事件的第一個價值觀分歧點。

要針對這個道德議題來作討論,我們就必須先撇除其他各種問題,單純地討論出「在什麼情況下,帶著小孩自殺是可以被接受的合理行為」這個問題的答案。然而,大多數的留言只是指出「不清楚情況就不該評論」,卻沒有針對討論點上的問題作出回應。這些人主張「沒有人知道媽媽經歷了什麼」、「你們不了解出嫁當媳婦又當媽媽壓力很大」、「產後憂鬱症」、「婆婆跟老公一定有問題」等等。問題是,這些主張都只是在模糊討論焦點。要面對問題,至少必須以這些主張當作是「帶小孩自殺」的合理因素,才算得上是真正有在道德議題上作討論;否則這些留言就只是在以「不清楚情況」為理由,來模糊、規避「什麼情況帶小孩自殺是可以被接受的行為」這個道德議題。在可見的大多數留言裡,幾乎都沒有人明確的指出「當媽媽壓力很大所以『就可以』帶小孩自殺」、「男方家人太過分所以『就可以』帶小孩自殺」等明確的因果論述,大多都屬於是在模糊討論焦點的留言。(這裡使用「就可以」或是「導致」,是兩個完全不同意義的句子。前者是以因導果,意在主張;後者則是以果導因,意在推斷。而大多數的留言都只是用「導致」一詞來作以果導因的推斷,即為模糊討論焦點。)

不過還是有少部分的留言明確指出「小孩遭受家暴受虐」、「媽媽單獨自殺小孩沒人照顧」、「覺得小孩在這家庭很可憐」等原因,來支持自己的價值觀。這樣的因果論述就算的上是有在道德議題的討論點上,屬於合理且有架構的主張。於是到了這裡,道德議題的討論點就真正切換到了本次事件的核心道德問題:身為父母,我們有權決定自己的孩子的壽命嗎?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文章開頭的舉例。結果一樣都是B殺了A,而人們因為其不同的動機而有不同的道德評論。那麼現在的問題是:以道德為準則來裁定事件是適當的嗎?

換句話說,只要動機符合所謂的「道德標準」,其所產生出的「行為」就是適當的嗎?如果是,那麼後面就又延伸出了另一個最直接的問題——什麼才是道德的標準,由誰來定?

為什麼「強姦行為」與「欠50元」的標準不同?如果這個50元放大到50萬、5000萬、甚至5億呢?假如A是欠了5億元,那B殺了他就比較合理了嗎?那誰又可以明確指出50元與5億元在道德標準上又有何不同?從多少元開始就可以算是合理的呢?又或者不是單純的「欠」而是「騙」的話,又該怎麼評斷呢?

從這個舉例所引導出的思辨,直接面對了多數留言的論點問題——如果我們要探討女方究竟是遭受到了什麼對待,來檢討造成這個「因」的相關人(可能是婆婆、先生),那麼裁定事件的道德標準是「什麼」?言語霸凌、家庭暴力、冷漠對待等等,誰能決定以上哪些因素是「帶著小孩自殺」在道德標準上的合理條件?這就像是前面舉例的5元和5億元的問題,誰來決定「多少錢」是合理的殺人因素?而這樣以因果合理性來裁定事件的方式又適當嗎?

要以道德標準來裁定事件,我們就必須先討論出道德的「標準在哪」以及「由誰來定」;人們必須制定出一個「更大」的準則、達成「更大」的共識,一套讓多數人都能使用的道德標準。而目前的這個準則便是「人權」。人權裡面的「生命權」明確的提到,生命權是一個人之所以被當作人類夥伴所必須享有的權利。生而為人,我們無權剝奪他人生命。以這樣的準則來看本次事件以及舉例的話,就會得出一個共同答案——殺人是不適當的行為。至此,大家便有了共識。

相較於西方國家的「自由主義」,傳統華人文化認為,子女是父母的資產(尤其女性)。以人權的角度來看,華人普遍於將子女的人權歸納於父母名下。即使在這個全球自由主義盛行的世代,台灣依舊有不少人以「孝」為基礎,秉持著這個觀念。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把女兒嫁到男方家去「當媳婦」的這個「概念」,又或者說是「意識形態」。而觀察了留言串後不難發現,留言中多數(非全部)認為「不該評論」的人,是屬於支持這個華人價值觀的一方,甚至是有些人就是「嫁出去」的媳婦本人;由於自己是被當作資產交易出去的當事者,便也深信「子女是父母的資產」的這個價值觀。而其他部分的人則是從自由主義、人權的角度認為,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沒有任何原因能讓父母結束子女的生命。

現在我們把整件事串聯起來,就能明顯看出大家在爭論的道德點,其實就是「人權」以及「華人傳統文化」的價值觀衝突——孩子究竟是不是屬於父母的資產。

串聯起來後,我們再來看「不了解便不該評論」的這個論點後便會發現,這個說法其實沒有任何的思考成分;要成立這個論點,便必須讓後面的「什麼情況下帶小孩自殺是合理的」答案來給予支持。如果沒有給出答案,那它便是一個空泛的論點;而論點空泛,便會淪為單純的「拒絕道德思辨」的理由。能簡單丟出一個看似理性且中立、又能以「禮儀、道德、尊重」為名的藉口來包裝自己,順勢規避後續的道德思辨問題,這麼簡單方便的方式,想當然不難獲得多數人的青睞。

在政治、歷史、文化等種種因素下,過去的台灣教育並不鼓勵獨立思考。畢竟,以殖民民族的統治方來說,聽話照做的國民是相對好管理的。這也造就了現在台灣普遍還殘留著一種「尋找能一勞永逸的方案」來處理各種事情的風氣,包刮人生規劃、價值觀、意識形態、到這次事件的道德思辨,大家都想擁有一套能夠應萬變的SOP來規避風險、減少個人責任。這個策略確實是過去台灣成功發展的主要原因,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策略也逐漸成為了一把雙面刃。這部分我會在我另一個篇章做更詳細的解析。

當然一定會有人說,解析了這麼多,對事件有幫助嗎?

道德思辨是一個能夠提升國民思考素質的方式,若大家都能更有效的使用道德思辨來探討各式各樣的社會議題,經過時間堆疊,國民的平均素質便會提升,這次的議題便不會讓風向停留在單純的「死者為大」以及「不清楚情況所以不該評論」如此沒有實質意義的論點上;新的價值觀與新的社會風氣,會漸漸取代舊時代的產物。當越來越多人學會了透過道德思辨來了解「人權」以及「自由主義」,用這樣全新的角度來看待親子關係,便能脫離傳統華人將子女視為父母名下資產的價值觀;過去華人父權的家庭制度也會逐漸被減少、削弱,而其衍生的婆媳關係所造成的各種問題(甚至是多數人認為的事件主因),也將會慢慢地消失在時間的流逝之下。以一個宏觀的國家發展角度來看,我認為這是一個能夠真正解決問題的方向。

摩C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