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心理學 善意的雙重標準:如何在孝順文化中取得跨世代共識

善意的雙重標準:如何在孝順文化中取得跨世代共識

by admin
?孝順文化與人權
華人儒家文化傳承,對父母不僅要抱有感恩之心,更要有所回報,也就是所謂的盡「孝道」。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加上思想、資訊的解放,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種孝道反而變成了某些父母的「勒索利器」,藉由「情緒」或者是「道德」上的勒索,要求子女來滿足自身的「需求」;而所謂的需求,大多都是指現代社會生活最需要的「錢」(資本),以及人生(規劃)的決定權。這些問題也導致了不少家庭革命,原本感恩父母的一場美德,淪為現代紛爭的來源,已與當初的本意走遠了。
近百年來的人權思想發展,這種「孝道」的概念明顯與「人權」的主張有所矛盾。人權主張生而為人,每個人都是獨立自主的個體存在,任何人都不屬於其他人;而儒家在當時的年代所建立起來的思想,則是認為生子就是來為自己養老,子女即為父母的資產,扶養父母為出生以來的絕對義務。由此不難看出,這兩種不同時代所產生的意識形態,相互之間有著嚴重的矛盾。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延續了超過兩千年,某些觀念卻從未被後人隨著時空背景的改變而作出相應的修正,這些內容大多與兩千年前並無太大相異,這也造成了意識型態在時代延續上的問題。最後所產生的結果便是,人們順應人性本能的「私慾」,藉以意識形態為名,做出各種跨時代的條件上綱,而這種上綱至「子女不可違抗父母之意」的情況,放在人權至上的現代,問題可就大了。
站在父母方,若子女不回報自己,便是不盡孝道,有損華人傳統,道德淪喪。
站在子女方,父母的這種行為根本是在「物化」人命,視生育為機械式生產,自己被當作某種「非生命」的「資產」在使用,嚴重侵犯到自己的獨立人權。
問題是,傳統父母方有理,畢竟過去千百年來的文化都是如此;而子女方也有理,現代人權至上的意識形態確實如此,人文先進的發達國家也是這樣運行著。那麼,這種「時空變遷造成的文化差異」又該如何在人類社會之中達成平衡呢?
?雙重標準思考原則
這時,「雙重標準」就很好用了。
站在父母方,即使我們多少會因為文化思想傳承影響,期待著子女在未來能對自己孝順回報,我們也不該因此而將養育子女付加上「目的性」的成分,為自己的生育行為視為某種有期望值的投資行為。換句話說,我們不該為了「子女會回報」的「孝道概念」而選擇生育,也不該拿著舊有思想主張孝順為「義務」來「要求」子女盡責。現代人權思想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自主的個體,子女在成年後即有權成為一個獨立自由的人,不屬於任何人或資產,包括父母。子女的孝順,我們應當抱以「感恩」之心面對,而非當作「應得」的責任審查。
站在子女方,即使我們生活在一個人權至上的時代,我們也不該將過去長年以來的文化直接否認、淘汰。畢竟人權宣言至今不到一百年,儒家思想則是延續了兩千多年,這種整體文化的轉型不可能說變就變,它需要時間來慢慢汰舊換新。若我們用一種教條式的變革去直接斬斷過往,那只會導致部分族群被迫淪為文化轉型的受害者,他們只好站在對立面,發動起世代鬥爭。我們需要避免拿著人權來主張「孝順」並非現代義務的「理所當然」態度;取而代之,我們必須理解到現在正值文化轉型期間的時代,大多數的父母多少還是會對子女抱著一些期望,我們若能將意識形態的優先順序放在家族情誼之後,以發自內心的「感恩」,去回饋父母那些因為舊時代的文化延續所產生的「期待」,便能在追求「個人」之時不失「家庭」的情誼與和諧。
簡單來說,雙方都不該將自己的價值觀主張視為「應該」的,而是改以「感恩」的心去回應對方對於價值觀差異所「給予」的尊重空間,並且在能力範圍內針對這個「給予」施以禮尚往來的回應,如此大家的關係便能更和諧。
?心念與工具
「雙重標準」一詞近幾年來多被作為「批判」使用,且有稍微「汙名化」的現象;就如同「批判」一詞也有點被汙名化,但其本意也只是一種系統性的檢驗方式,並無批評之意。通常我們在說某件事物是「雙標」時,都是帶有批評的意味在,包括我自己也常這樣使用。
在這次「孝順文化」的案例中,雙重標準讓兩個立場各退一步,雙方各自採取不同的標準來看待同一件事,針對不同的條件做出相應的標準來對待;以客製化的「公平」,取代齊頭式的「平等」。比起用來當作批評、貶抑之義,像這樣的善用雙重標準原則,事實上可以在各處都發揮到「共善」的作用,讓人與人之間更加和諧。
就如同一把菜刀,它可以用來做出溫暖人心的美好料理,也可以用來傷害他人、摧毀一個家庭;如何使用這樣的「工具」,一切取決於個人的心念。「雙重標準」正是這樣一種「思考上的工具」,期許大家都能將它以「正義」與「公平」的心念出發作為使用;用新世代的思考方式,展現出傳統文化的美德。
作者摩C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